西部法制传媒网

履职故事丨巩富文:提案背后的匠心与担当

作者:刘鸯

“每一件提案都承载着民生期待,必须多听意见、多调研,不能闭门造车。”2月20日,住陕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巩富文在与记者交谈时说。2025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此时,巩富文俯首案前,审阅着手中的提案,在做会前的精细“雕琢”。

一次次调研,一场场座谈,提案中的每一个词句、每一处细节,巩富文都会仔细斟酌,这份执着,贯穿于他12年的履职生涯。

“文以载道,学以致用。”巩富文始终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在法学界躬耕数十年,巩富文推动创立了西部地区第一家知识产权学院,为法治人才培养贡献力量;从省检察院副检察长到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他的名字与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治事件、司法举措紧密相连;而在全国两会的履职中,他更是号称“提案大王”而被人熟知。

履职以来,巩富文提交了150余件高质量提案,其中,41件提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指导意见采纳,43件提案被全国人大在制定和修改有关法律时采纳,10件提案被政府工作报告和相关行政法规、规章采纳,10件提案被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采纳,4件提案获评优秀提案和年度好提案。

“提案要切口小、道理硬、靶向准,必须不断打磨,这样才有血有肉,是接地气、冒热气的。”巩富文深知,提案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只有扑下身子、深入调研,才能知民情民意。

巩富文办公桌上的纸质文稿被红、蓝、黄多种颜色的记号笔进行了多处修改标注,就连电脑里的电子版文稿也被处处标注,而每处标注都见证着每一件提案从雏形到成熟的蜕变。

数易其稿,反复斟酌。这也是巩富文养成的提案撰写习惯,力求表达精准、逻辑严密。

去年全国两会上,巩富文提出关于加快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提案,希望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与立法设想。该提案被评选为全国政协2024年度好提案,得到了有关部委的重点督办。

全国两会是巩富文展现履职成果的重要平台,也是他为国家发展、法治进步建言献策的舞台,今年也不例外。

“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辉煌灿烂的显著标识,也是巩固民族记忆、凝聚民族力量、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巩富文说。2025年全国两会,他将围绕积极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提出提案,针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总体战略规划与制度保障不够、开发保护手段单一、转化成效与资源优势不相匹配等问题提出建议。

巩富文提出,应强化系统规划,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提供整体护航,打破传统的单一性、地域化、部门化局限;设立国家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协调机构,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部门间、区域间协调,增强工作合力;主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事业,构建多方参与、协作顺畅、凝聚合力的多元化传承保护利用体系。

“应强化产业扶持,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注入市场活力,打造‘文化遗产+’特色品牌。”巩富文认为,可以通过“文化遗产+节庆”打造特色民俗文化品牌,带动其他地方文化发展;通过“文化遗产+产权”模式加强自身造血功能,培养传承人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赋予文化遗产产业发展持久且鲜活的生命力;通过“文化遗产+行业”模式打造完备产业链,通过多方融合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拓宽发展思路;同时,强化队伍建设、宣传引导,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奠定人才基础,营造良好氛围。

此外,今年的全国两会,巩富文还会携秦岭生态保护亟须法治保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等9个提案建言献策。(本报记者 刘鸯)

(编辑: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