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法制传媒网 > 新闻 > 各地新闻

首届秦学研讨会在西安秦学书院成功举办

作者:黄新航

2024年11月30日,由秦学书院主办,眉县横渠书院、汉江书院协办,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陕西师范大学关学文化传承发展创新团队支持的首届秦学研讨会在西安成功召开。

秦学作为中华文化研究的重要分支,主张以“秦地、秦人、秦事” 为研究基础,聚焦秦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本次会议的召开,是推动“秦学”学术体系化建设的重要一步,为讲好陕西故事、助力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

此次会议以“传播陕西文化服务陕西发展”为宗旨,汇聚全国各地的近 40名知名学者、研究机构代表及文化传播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秦学研究的学术定位、内涵外延及其对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与会人员包括西北政法大学资深教授赵馥洁,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姚增战,中华孔子学会副理事长苟君厉,陕西省社科院人事处处长牛战美深圳大学教授、《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执行主编董世峰,以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市社会科学院、西安石油大学、西安出版社等多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参会、投稿,提供建议。

开幕式上,秦学书院创始人王政军在致辞中表示:“秦学研究不仅是传承秦文化的重要工作,更是推动陕西文化强省战略、促进文化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姚增战在讲话中强调,秦学的提出是对中华文化地域性研究的有力推动,也是凝聚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举措。

会议议程包含开幕式、交流发言、自由讨论和闭幕总结四大部分。

上午的交流发言环节中,专家学者围绕秦文化的特质与历史意义展开深入探讨。西北政法大学资深教授赵馥洁以《探索精蕴·把握精髓·弘扬精华——关于秦学研究的致思取向问题》为题,阐述了秦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苟君厉教授则从陕西地域文化的变迁与融合视角,提出“秦学”的当代价值及发展路径;董世峰教授重点探讨了中华民族根脉文化学;秦学的本质、定位及展开,强调秦学作为中华文明根脉文化的独特价值陈战峰教授围绕《关于“秦学”内涵与外延的几点思考》,详细论述了秦学的研究范围及其核心意义王长寿教授结合陕西文化资源,提出了关于秦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对秦学研究的方向和现实意义进行了系统分析孙启祥老师则以《陕西三大自然区域历史文化共性初探》为题,从区域文化融合的视角,揭示了秦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特点。

下午的交流发言环节聚焦于秦学在文化传播、文化旅游及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价值,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分享了独到观点和研究成果。汉江书院副院长梁中效认为,汉水、渭水孕育的“一山两河”文化,是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标志之一。通过挖掘可以深化对秦文化的理解与研究。汉江书院副院长蔡云辉分析了书院文化如何融入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通过打造书院文化品牌可以进一步增强地方文化的吸引力,助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西北政法大学俞秀玲教授则以张载的礼教思想为切入点,提出了“从秦文化的精神礼仪中汲取智慧可以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支持。”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刘泉提议加强学术研究与产业发展的结合,认为“秦学的理论体系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转化为陕西文化资源区域,服务于品牌建设。”横渠书院副院长赵军良、朱乃明重点探讨了秦文化的大众传播与宣传路径。赵军良表示“在推广秦文化时,要重点挖掘其故事性和亲民性,进一步丰富传播”,朱乃明从实际推广经验出发建议在文化旅游中深度融入秦学元素例如通过创作影视剧、开发研学课程等方式,扩大陕西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自由讨论环节内容丰富、观点多元,与会专家的探讨研究充分论证了秦学研究在社会实践中的潜力,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场景提供了重要启示。

闭幕式上,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刘泉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研讨会不仅在学术层面达成了关于秦学研究内涵外延的基本共识,还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以秦文化为核心,结合多学科交叉方法,系统挖掘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推动秦学研究成果在文化产业、文化旅游和教育传播等领域的转化应用。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参观了秦学书院并进行了合影留念。书院内保存的大量文献资料、实物展品以及数字化成果展示,让专家们深感振奋。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姚增战表示:秦学书院的建设为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范例,它不仅是学术交流的空间,更是弘扬地方文化的实践平台。”

未来,秦学书院计划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完善秦学研究的学术框架,推动秦文化研究成果转化,让“秦学”成为展示陕西文化的名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黄新航)

(编辑: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