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田间地头忙。惊蛰刚过,延安市富县的冰雪逐渐消融,勤劳的农人们早已行动起来,抓紧备产备耕。"虽然是老客户,但还是要提前确认好。我们村的红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苗木和有机肥的需求量都很大,农资采购和农机检修这些事必须提前准备妥当。"羊泉镇便民服务中心杨家河村的党支部书记杨小军说。这几天,他正忙着联系2025年的红薯苗木经销商和肥料商,洽谈价格,为采购做准备。
早年间,杨家河村的土壤结构让村民们头疼不已,种粮不行,种果也不行,沙质土壤一到春天就被风吹得尘土飞扬,许多年轻人看不到致富的希望,只能外出打工谋生。2019年,杨小军在外学习时发现了红薯种植的潜力,当年就在自家地里试种成功。此后,他全身心投入到红薯种植中,成为村里的产业带头人。如今,杨家河村的红薯种植面积从最初的6亩扩大到300亩,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
在茶坊街道农业农村服务站茹子村,技术员冯有强正在仔细检查村上农机合作社的农用机械。旋耕机、升降机、拖拉机、施肥机、打杆机、割草机整齐排列,机盖上的灰尘被他擦拭得一尘不染。只需转动钥匙,这些农机便会发出阵阵轰鸣,奔赴春耕的战场。
"虽然是新农机,但例行检修绝不能少。该擦拭的擦拭,该润滑的润滑,细节做到位,才能确保春耕顺利进行,机械也不容易损坏,使用寿命更长。"冯有强憨厚地笑着说。
3月12日,茶坊街道黄甫店村的温室大棚内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丰收的果实卖得红火,鼓起了村民的腰包,也为他们今年的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有五个大棚,种植了草莓、西红柿、圣女果和小瓜,现在都已经上市了。果蔬卖完后,要赶紧清理大棚,筛掉老苗和坏苗,种上新苗,确保土壤肥力不浪费。"大棚种植户白应堂说道。
去年,他通过大棚种植收入20万元,同村的13户种植户也依托村里的50座大棚,每棚平均收益3.5万元。在他们看来,一年之计在于春,大棚管理得好,收入自然会增加。为了好光景,他们这几天都没闲着。
富县拥有37.4万亩优质苹果园,主要集中在塬面乡镇。这几天,羊泉镇的一家农资农具店门前,货车上的货物正被一一卸下,周围有不少果农在观望。他们一边抽着烟闲聊,一边盘算着还缺什么农具、多少有机肥和菌肥。
人勤春来早,盼得日子好。富县作为农业大县,除了苹果这一主导产业,还有水稻、烤烟、红薯、雪桃、黑花生、中蜂、湖羊、鸵鸟、龙虾养殖等特色产业。各村已经形成"一村一品、多点开花"的产业发展态势。春日的鄜州大地上,随处可见忙碌备耕的农人们,他们以勤劳勇敢、艰苦朴实的作风,在这片黄土地上书写着自己的致富故事。(吴龙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