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庄严的检察蓝与柔美的非遗棉絮画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3月11日,西安市灞桥检察院的干警化身“非遗探秘者”,走进李海红老师的棉絮画艺术工作室,开启了一场穿越六百年的艺术对话。
指尖棉花变身浮雕画卷 非遗技艺的千年蝶变
“您能想象这些栩栩如生的画作,竟是用棉花‘绘’成的吗?”在工作室暖黄的灯光下,李海红老师轻轻托起一幅孔雀图,羽毛的每丝纹路都透着棉花特有的蓬松质感。
这项源自明朝的绝技,经过26道工序的神奇蜕变——棉花在传承人手中历经高温“桑拿”、药物“美颜”、天然染色,最终幻化为可保存百年的艺术品。检察干警惊叹地发现,这些“会呼吸的画作”早已突破传统,油画的光影、水墨的意境,甚至西方的肖像技法,都在棉絮间完美交融。
检察力量守护千年指尖艺术
走访过程中,检察干警亲自体验棉花塑形,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简单的棉絮画制作,体验了这项非遗技艺的不易。
“现在最缺的就是年轻传承人……”座谈会上,检察官笔记本记满了非遗传承的“烦恼”。知识产权保护、非遗传承人培养、涉文物犯罪线索摸排,记在了检察干警的本子上,也记在了干警的心里。参与活动的检察干警表示,在后续的工作中,将加大对棉絮画非遗技艺的司法保护力度,对侵犯知识产权等犯罪行为依法严厉打击,切实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保护工作。(记者 姜争民 通讯员 马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