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法制传媒网 > 观点 > 立言

莫让虚假摆拍消费公众真心

作者:梁爽

今年春节期间,“超离谱相亲”话题引发众多网友的关注。起因是某博主发布了一条“长辈带相亲对象突袭卧室”的视频,画面中年轻女性惊醒时被陌生男性围观,虽名为相亲,但实质是侵犯隐私。该话题在社交平台掀起了一场关于婚恋压迫与侵犯隐私的激烈争论。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话题量和点击量均过百万的视频竟为虚假摆拍。

从全网寻找“丢作业的小学生秦朗”到白发苍苍的“菜农奶奶”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从镜头前“被家暴妇女”的哭喊声撕心裂肺到“拾荒少年”在垃圾堆中翻找课本的场面催人泪下……近两年,虚假摆拍已成为网络上不可忽视的乱象。

当前,短视频已成为广大网民获取信息、获取服务、互动交流、文化娱乐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方式。与此同时,一些虚假摆拍视频却利用网民猎奇心、共情心迅速吸引注意力,带来高点击率和流量,进而转化为广告收入、商业合作等利益,严重误导公众,违反社会公序良俗,损害网络生态健康。

从法律视角审视,虚假摆拍已突破多重法律禁区。某网红虚构“遭性侵经历”涉嫌诽谤罪;团队策划“假绑架案”造成公共资源浪费,违犯治安管理处罚法;而批量制造虚假信息牟利,更可能触犯刑法中的非法经营罪。

治理乱象需要法治重拳与技术创新双管齐下。首先,应该区分摆拍与真实记录的区别。杭州互联网法院已建立AI视频真伪鉴别系统,对摆拍视频强制添加“虚构演绎”标识。其次,对于已经涉及违法行为的摆拍,要建立明确的处罚机制。深圳警方侦破的“虚假助农”案件中,主犯因诈骗罪获刑7年。这些实践表明,通过区块链存证、数字水印等技术手段,辅以法律严惩,完全能够遏制摆拍乱象。

同时,网络平台必须承担主体责任。某短视频企业建立“伦理审查委员会”,对疑似虚假摆拍视频实施流量降权;直播平台引入“善意指数”算法,对长期传播正能量的账号给予加权推荐。这种将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挂钩的机制,正在重塑行业生态。

当前,培育全民媒介素养已成为当务之急。上海某中学开设“数字防骗”课程,教学生识别摆拍视频的九大特征;社区老年大学推出“银发网民训练营”,帮助老年人辨别网络真伪。当每个网民都能保持清醒认知,虚假摆拍自然会失去生存土壤。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对恶意伪造摆拍视频要坚决打击,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只有多一分真诚、少一分套路,正能量才不会沦为“挣能量”,正能量才能澎湃出“大流量”。(梁爽)

(编辑:康丽)